
10月20日👩🏿💼,“當代中國文化體系建設中的關鍵詞理論研討會”在凯捷体育娱乐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江主持會議👩🏼✈️,並作重要講話。
張江首先向與會專家介紹了關鍵詞研究的理論價值和重要意義🤏🏻,指出當代文藝理論的主要任務是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繼承創新中國古代文藝批評理論優秀遺產,批判借鑒現代西方文藝理論,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理論。
各專家學者就近期中西文論關鍵詞比較研究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北京師範大學李春青指出👨🏿,關鍵詞研究是一個重要課題,中國傳統文論和西方文論有較大差異,因而在關鍵詞的比較研究上🧛🏽♀️,不僅要對中西方已有的關鍵詞進行比較⛹🏼♂️,還要對當代一些新的關鍵詞概念進行擴充性研究和探討⛹🏿♂️,以進一步加強對具有標識性關鍵詞的提煉和研究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黨聖元分析了西方文論中關鍵詞批評的理論特質⟹,認為要對關鍵詞的構成、立場以及其開放性☣️、流變性進行研究,進一步挖掘其體例、風格♜,同時要重視批評性研究,避免簡單化和話語霸權🤌🏻。中國社會科學院劉方喜在發言中由“本體”🙅♂️、“體用”概念,提出“本體論關聯”的概念,指出由文學本體出發,研究作品與世界🫄🏽、時代等若幹因素的關聯性問題🧑🌾。中國社科院張政文指出文藝理論話語體系建構中學術性和思想性相結合的重要性🎇,認為在對關鍵詞的比較研究上💆🏻,一是要重視對闡釋當代文論中各類文藝現象的有效性問題,二是要回歸經驗𓀉,由經驗出發去驗證理論的正確性。復旦大學朱立元認為,對關鍵詞研究需要回到歷史語境中去比較,並在中西文化的互動匯通中,激活關鍵詞的內涵部分,並找到研究的落腳點。首都師範大學左東嶺提出🔨,對中西文論關鍵詞的比較研究可以由中西兩個領域的專家對其關鍵詞概念分別撰文🧏,通過比照閱讀🤳,在相互的研究領域中找到彼此的研究範疇和落腳點🏇。北京語言大學韓經太指出🚶🏻➡️,審美意識形態的主幹是文學意識形態🈷️,要在建立當代文論研究的標準、目標的基礎上,對古代文論進行創造性的繼承和發展,強調終極性和至高性。
張江作總結發言。他表示,一是贊成不同的人對相同的關鍵詞概念進行討論和研究,從而形成不同的成果可供比較和研究。二是支持專家學者帶領年輕學者😅、學生參與到此項研究工作中來。三是將對相關研究論文不斷進行深化討論。
關於此項工作的總體思路,張江要求,2017年提煉出一批風格不一的關鍵詞,在此基礎上❇️,於2018年選出8-10組有代表性的關鍵詞進行集中討論,2019年可再提出一批新的關鍵詞💄,以此方式形成關鍵詞的基本概念體系。此項工作的總目標是建立能體現中國特色𓀙、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當代中國文藝理論話語體系,努力形成具有號召力和影響力的學術“旗幟”和“品牌”。
關於關鍵詞研究的下一步工作,張江強調:
一、以中國古代文論去闡釋西方、當下文本是一項比較困難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應面對現實🫲🏽,允許以多種形式去展開研究,鼓勵“一詞多人🪯、一詞各表”💱,明確基礎性概念和邏輯支點。對某些關鍵詞的討論🦂,支持召開小型會議進行集中討論,達成思想的碰撞和融合。
二、由於中西方文論研究在思維方式上的巨大差異,研究者應在有限目標下🙍🏻,做有限的工作。利用現有的資源👩🦲,將宏觀與微觀結合,於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推進研究進程👡🚵🏻♂️,對想法不斷進行調整🦝,完善頂層設計,從而實現中西方研究思維的優勢互補🧖🏻♂️,不斷擴大研究目標和範疇🧑🏫。
三、計劃於《文藝爭鳴》雜誌2017年第1期推出一個專題欄目,討論此項研究項目的前景和意義🏊,因此要求與會專家學者每人撰寫5千字左右文章,並按時交稿。
來自中國社科院、復旦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院校的專家學者及《文藝爭鳴》、《復旦學報》等雜誌社期刊專家共20余人參加會議。凯捷体育娱乐常務副院長文學國、秘書處處長季為民與會。
(施蕾蕾/文 侯沖/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