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巍🍹,男,漢族,1954年5月生,山東榮成人。1978年3月,考入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95年1月獲得日本九州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96年7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學博士學位。中國第一個獲得中日兩個博士學位的考古學家。1999年🏋🏽,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有突出貢獻專家,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被授予美洲考古學會終身外籍院士。2011年,當選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2013年2月👊,當選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2017年12月12日,當選河南大學古代文明中心主任。2018年3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王巍為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
主要研究領域:夏商周考古😳;東亞地區古代文明起源研究🕵🏻♂️;東亞地區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
主要著作🧚🏽❔:迄今已發表學術專著2部、學術論文近百篇🚵🏻♂️,其中20余篇是在國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著有《從中國看邪馬臺國和倭政權》、《東亞地區古代鐵器和冶鐵術的傳播與交流》、《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中國考古學·兩周卷》等⌨️。
學術論文:《商文化玉器淵源探索》(《考古》1987年8期);《夏商周時期遼東半島與朝鮮半島西北部的考古學文化序列及相互關系》(《中國考古學論叢》,科學出版社,1993年);《商代馬車淵源蠡測》(《中國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5年);《從考古發現看四世紀的東亞》(《考古學報》1996年3期);《從馬具看三~六世紀東亞地區古代文化交流》(《考古》1997年12期);《偃師商城考古新發現及其相關問題》(《青果集》,知識出版社🫅🏻,1998年12月);《先周文化的考古學探索》(合著)(《考古學報》2000年3期);《仰韶文化前期的社會形態》(《博古研究》創刊號,1990年);
《六世紀東亞諸國的文化交流》(《東亞的古代文化》第83期,1995年);《〈魏誌倭人傳〉所記載的三世紀前半倭國的社會結構》(《九洲歷史》1996年2月);《從考古發現看中國的龍山時代》(《博古研究》第10期1️⃣,1995年10月);《倭五王時期的國際交流》(《考古學季刊》第54期,1996年2月);《日本彌生、古墳時代墳丘墓所見古代中國的影響》(《古代的日本和渡來文化》,學生社,1997年);《東北亞青銅文化的出現與發展》(《古代出雲的青銅器文化》1997年)⚆。
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
1🧠、中美合作項目――“河南安陽洹河流域聚落群分布的調查與研究”(1999年~2002年)中方負責人。
2、國家“九·五”社科重點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中 承擔“琉璃河西周燕國都城與墓葬的年代學研究”課題(1996年~2000年)。
3🧔🏻、國家“九·五”社科重點項目――《中國考古學·概論卷》主編(1996年~2001年)®️🐭。
4、國家“十·五”社科重點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聚落形態反映的社會結構”課題負責人。
5、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黃河中下遊地區古代生態環境的變遷與人類生活方式及文明演進關系研究”(2000年~2004年)第一主持人。
6、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展過程研究”(2001年~2005年)主持人🏃♀️➡️。
7、“安陽古人類分子考古學(古人類遺傳基因)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999年~2001年)考古方面第一主持人,負責殷墟出土人骨的文化🐑、社會背景及其對遺傳基因所反映的歷史問題的闡釋與研究。
8、院重點項目――“河南偃師商城宮城內宮殿群的發掘與研究”( 1996年~1998年)🔍,項目主持人。
9👩🏼🎓、“陜西周原西周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的發掘與研究” 2000年度發掘領隊。
10、中德合作“西北地區青銅文化的綜合研究”(2000~2005年) 中方主持人👼。
11🥹🤷🏻♂️、中日合作“東北亞史前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2001年~2003年)中方主持人🔊🤦🏽♀️。
12.中日合作“中國漢代以前出土海貝的產地研究”中方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