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蔡躍洲:經濟循環中的循環數字化與數字循環化——信息、物質及資金等流轉視角的分析
    摘要

    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堵點和斷點🏬🐿,暢通經濟循環👩🏿‍🚀。數字經濟可以通過循環數字化和數字循環化兩種機製為暢通經濟循環提供助力。一方面,數字技術對經濟社會各領域以及生產、交換(流通)、消費各環節的加速滲透,可強化信息流對物質流和資金流的引導◻️,加速經濟循環🧛‍♀️;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產業生態系統涉及面廣泛⬆️,暢通生態體系各環節本身便形成規模可觀的產業循環🤽🏼‍♀️,並為加快數字化發展提供物質和技術支撐。當前,這兩種機製作用的發揮受製於工業互聯網及其他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滯後🌈、ICT產業鏈供應鏈斷裂風險以及就業結構調整和分配失衡🍂。須從加快新基建、強化ICT核心技術攻關、提升數字技能等著手加以應對。

    經濟循環中的循環數字化與數字循環化——信息👼🏽𓀛、物質及資金等流轉視角的分析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中國和全球經濟帶來重大沖擊。面對愈發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嚴峻的經濟形勢🤶🏿,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更是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戰略。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打通經濟運行各環節堵點、斷點。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能加速提煉和傳遞有效信息,通過信息流引導物質流、資金流,提高經濟運行各環節之間的協同性👷🚐,暢通經濟循環。與此同時🧛🏻‍♀️,作為數字經濟運行的物質技術基礎,數字技術產品涉及龐大復雜的產業生態體系,其循環暢通本身也是經濟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四五”時期,我國應從循環數字化和數字循環化兩方面入手,以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和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為著力點👁‍🗨,加快數字經濟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助力。

    一🦸🏻‍♀️、經濟循環的本質及模式演進

    根據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經濟循環的相關論述,經濟社會的運行本質上是以生產為起點、消費為終點🛝、分配和交換為中間環節的動態循環過程👷🏿‍♀️。或者說👩🏻,經濟社會運行可抽象概括為具有相互繼起關系的四類活動,即生產、分配、交換(流通)和消費。在新發展格局中🕚🧚🏼‍♀️,無論是國內循環🧉,還是國際循環,歸根結底都需要暢通上述四個環節,有效對接供給和需求😧,加快實現宏觀經濟運行的動態大循環。

    農耕文明以來🟡🌤,人類社會的經濟循環過程都伴隨著物質流/能源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傳遞和流轉🍆。暢通經濟循環的終極目標是商品/服務(物質流)能夠快速、精準地從供給側配置到需求側。在實現商品/服務供需對接的經濟循環過程中,會產生相應的信息流。而受製於不同經濟形態和文明發展階段的信息通信技術和信息交流方式,物質/能源、資金、信息等在經濟循環中流轉的模式存在較大差別👩🏻‍💼。

    在農業經濟時代,經過史前文明而逐步形成的語言、文字成為主要的信息技術😗,人與人近距離的交談是最基本的信息傳遞方式。在經濟運行過程中📤,物質▪️、信息、資金三者的流轉基本上是同時完成的🦶🏿,且信息流在多數場景下都是物質流的伴生物🤹🏻‍♂️。古絲綢之路上的商賈,在長途跋涉完成商品交換過程中,不僅打通了東西方商品貿易渠道✧,也傳遞了不同地域的市場供求信息,帶來了技術🐂👩🏽‍🏫、文化等信息的交流傳播。當然😅,信息流獨立並先行於物質流的情形也是存在的,如驛站系統🔑、烽火臺、飛鴿傳書等,但信息流先行傳遞的成本很高且信息量非常有限。事實上🖨,驛站系統傳遞的書信本質上還是物質流的伴生物🦹🏿。

    在工業經濟時代,電報、電話等現代通信技術的誕生,使得短時間大範圍跨越時空的信息交流成為可能甚至是常態。信息流得以在一定程度上脫離物質流而獨立存在,圍繞電報、電話等技術形成的通信製造業和服務業逐步發展成為體量龐大的產業部門🪖。以曾經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為例,在1984年拆分前🧘‍♂️👩‍🏫,該公司掌握了美國90%的長途電話市場👨🏻‍🌾,旗下貝爾系統總資產高達1500億美元🤟🏼。更為重要的是⌛️,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信息流在很多場景下能夠引導物質流、資金流的走向。例如,在國際貿易中,國際長途、傳真經常作為發送交易指令的手段引導跨境的商品生產和貨物運輸。

    在數字經濟時代,以互聯網、3G/4G/5G通信🧛🏿‍♂️、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使得數據信息的收集🐇、傳輸〰️、處理、分析等發生全方位的革命性變化。隨著數字技術對經濟社會各領域以及生產、交換(流通)、消費各環節的加速滲透💆🏿,信息流對物質流和資金流的引導作用愈發強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帶來的數據信息收集、傳輸、分析🎽、交互的即時性👱🏽‍♀️,使得各環節間物質、商品🪱🪭、服務、資金的傳遞流轉更為精準👴、高效👩🏽‍🚒,從而減少了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的冗余,縮短流轉時間,加速經濟循環🫳🏽。

    二、數字經濟影響經濟循環作用機製

    1992年,在時任總統克林頓和副總統戈爾推動下🕥,美國政府實施了振興經濟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以信息互聯網為載體👇、以信息服務(產品)提供為核心的新經濟熱潮在美國興起♨️。數字經濟的概念也於1996年被加拿大商業分析師唐·塔普斯科特(Don Tapscott)首次提出🥐,並以信息互聯網為起點,向消費互聯網🍋、工業互聯網不斷演進。在此過程中,經濟社會運行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數字產品及服務也形成龐大復雜的產業生態系統,對宏觀經濟循環產生重要影響。

    (一)循環數字化🧑🏼‍💻:數字技術暢通經濟循環

    在信息互聯網階段,信息流的獨立性得到顯著強化,一些圍繞信息服務提供生產和消費的新興產業蓬勃興起,並形成了快速循環格局。然而,受數字技術滲透範圍和新興信息服務部門邊界所限🏙🏷,數字技術暢通循環的作用範圍仍非常有限,主要以電子郵件🙇🏽‍♀️、在線廣告🐔、視頻遊戲等信息產品服務為主。

    進入21世紀🧍‍♂️,經過信息互聯網泡沫破裂後的短暫調整,數字經濟由信息互聯網階段逐步進入到消費互聯網階段。從2010年以來的實踐來看🪳🕎,伴隨著3G/4G/5G、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大規模商業化應用,以淘寶、京東🏋🏼‍♂️、滴滴、美團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公司快速成長🤷🏼‍♀️,加速推動消費和服務數字化轉型,在悄然改變人們生活模式的同時也為暢通經濟大循環提供了強大助力。在消費互聯網階段,數字技術不斷滲透和改造交換環節,借助交易平臺對供需雙方信息進行匯集匹配🪴,使得商品交換效率和流動速度大大提升,在服務領域更是實現生產和消費的瞬時對接匹配✵,並促使信息流與物質流再度融會👨🏿‍✈️。由於物質流動速度遠低於信息流動速度,消費互聯網階段物質流往往成為製約經濟循環的瓶頸,而信息流則是暢通經濟循環的關鍵🏵,對物質流和資金流在各環節的轉移發揮著引導作用。

    2018年前後🦸🏼,中國乃至全球的數字經濟發展由消費互聯網階段逐步進入到工業互聯網階段。消費和服務領域的互聯網平臺,配合日益便捷、快速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及物流快遞網絡👩🏼‍🦰,在暢通經濟大循環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不過🍴,實物商品生產和消費兩個環節的暢通以及生產環節內部的效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加快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和工業互聯網建設既是推進數字經濟向縱深發展的主要方向和必然選擇,也將為“十四五”時期乃至整個後疫情時代進一步暢通經濟循環提供重要支撐,包括生產環節的效率提升和生產消費之間的更有效對接。

    製造業企業的全面深度數字化轉型與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密不可分🕵🏽‍♀️,前者是後者構建和運行的基礎條件。理想狀況下👮🏻🦝,數字化建設完善的製造業企業接入工業互聯網平臺後,通過數據交換共享,可以更好地對生產過程進行監測控製,提前預判故障並提供智能化的維護和優化方案☢️,從而實現生產過程效率的提升和生產環節物質流動的提速🙍‍♂️。與此同時,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依托,在技術層面完全可能實現產業鏈上下遊企業之間的實時信息交互📠,達到生產廠商和消費者無縫對接的理想狀態😍🧑🏻‍🦳,再配合高效物流配送體系👶🏻,實現商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快速轉移,進而使經濟循環中生產、消費、交換這三個環節之間的銜接更為暢通📛。而各環節循環順暢的最終結果將體現為宏觀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和GDP增長。

    (二)數字循環化:暢通ICT產業生態系統

    以集成電路/芯片製造為核心形成的數字技術/ICT產業生態系統🧘🏿💆‍♀️,涵蓋材料、設備、製造🤏🏼🏑、應用四大模塊,每一個模塊又細分為多個環節。其中,處於上遊的材料和設備是整個集成電路產業的基石🏌🏼,處於中遊的製造模塊的產成品芯片則幾乎構成所有數字技術的物質載體ℹ️,下遊則是經濟社會不同領域的應用(見圖1)。當然☂️,ICT產業生態系統還包括ICT服務業📄✋🏿,但這部分涉及的模塊和環節相對簡單🐁。

    以製造業為核心的ICT產業生態系統🪦,具有超長產業鏈條🕵🏻‍♀️🤦🏽‍♀️,經濟體量可觀💽。僅從中遊和下遊的ICT製造業和ICT服務業來說🤟🏿,它們基本對應數字經濟的“數字產業化”部分。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數字經濟前沿課題組(以下簡稱“數字經濟前沿課題組”)的測算🎛,2020年,我國數字產業化部分對應的增加值規模為95200億元,占GDP比重約為9.5%。而這還只是ICT產業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根據圖1,在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鏈上遊,材料和設備兩個模塊所涵蓋的產業範圍都較寬🧝🏽‍♂️。其中🧑🏽‍🦰,材料至少包括7大類,每一類材料又分為多個品種🤴🏽🧜🏼,僅光刻膠就有G線🧛🏻、I線🥯、KrF📘、ArF、F2、極紫外光(EUV)等多個類型🧝🏼‍♂️;設備模塊僅關鍵設備就有9種,每一種設備同樣包括多個型號,而且每種設備又會涉及更多前端供應商👻。這兩大板塊同樣有著較為可觀的產業增加值規模。

    當然,從ICT產業生態系統的全球產業鏈分布來看🕵🏼‍♀️,能夠參與集成電路上遊和中遊生產活動的企業主要來自美國、英國、日本、韓國、法國🀄️、德國🏃🏻、荷蘭、中國大陸、中國臺灣,且產業鏈不同環節的產能分布在上述國家和地區範圍內也嚴重失衡。其中,材料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國,裝備主要集中在日本、荷蘭,代工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及韓國。中國大陸在上遊和中遊各環節均有本土企業參與,但跟國際先進廠商相比普遍存在1—2個世代的技術代差,光刻機等個別領域差距甚至達到3—4代😧。圍繞產業中遊、上遊各環節高端產品的攻關突破🧚🏻‍♀️,從技術和產品供給上打通斷點、堵點🖕🏼,不僅有利於暢通整個產業生態體系,形成規模可觀的產業循環,也能為加快數字化發展提供物質和技術支撐🕖。

    三🖖🏼、數字經濟支撐新發展格局面臨的約束

    盡管理論上數字經濟可以通過“循環數字化”和“數字循環化”兩種機製暢通宏觀經濟循環👩‍🎓,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𓀝,但要真正發揮出上述兩種機製的支撐作用,仍然面臨著諸多現實約束🤳🏿。

    (一)製造業數字化轉型與工業互聯網建設面臨的挑戰

    “十四五”時期⛰,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和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作為加快數字化發展的重要方向,應當成為暢通經濟大循環🤹🏽‍♀️、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事實上,自2012年GE首次提出工業互聯網的概念後,與之關聯的“德國工業4.0”“中國製造2025”等又先後被推出,到2018年工信部印發《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時,社會各界對工業互聯網給予了非常多的關註和期許。包括投資凯捷在內的很多市場主體都期望工業互聯網能像以前信息互聯網🌊、消費互聯網那樣出現一輪爆發式增長,引領數字經濟向縱深快速發展。然而🥵,就當下實踐而言,預期的爆發式增長很可能不會出現🚼,甚至可能呈現較大程度滯後現象。這是由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和工業互聯網發展所面臨的現實障礙所決定的🍮。

    第一〰️♙,最直接的障礙來自技術方面。在消費和服務領域,業務場景主要是匯集商品、賣家🫣、買家相關信息,然後進行交易撮合😦,實現數字化轉換的難度相對較低。而工業生產過程通常較為復雜且具有行業特性,實現數字化轉換需要IT技術與不同行業操作技術(OT)的深度融合✭,技術難度大幅增加。從很多企業的實踐來看,真正做到生產過程的數字化轉型,往往需要長時間的沉澱和磨合,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在於軟件和算法方面的進步難以支撐製造業企業對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極致追求☂️。不少企業反映,IT的進步更多表現在硬件方面👨‍🎤,而軟件和算法方面的進步並不是很快,這使得企業在數字化建設中雖付出巨大投入🧕,但效率提升幅度卻無法達到預期🧻⛹🏽‍♀️。

    第二,資金也是重要的製約因素🙅🏿‍♀️。根據數字經濟前沿課題組疫情期間開展的一項製造業數字化建設問卷調查,國內企業數字化建設程度的差異性很大,未開展數字化建設的企業占據相當比重🤺,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資金約束👷‍♂️。對於製造業企業來說,數字化改造需要投入巨大資金🧳,而很多中小企業都在盈虧平衡點附近徘徊。未完成數字化改造🩼,企業就無法接入工業互聯網平臺🍸🧣,也就無法圍繞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產業組織模式、構建新的產業生態。

    第三,支撐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專業人才供給不足。2012年以後,以電商、社交媒體、本地服務為代表的各類消費互聯網平臺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帶來軟件開發等IT技術人員薪資水平的大幅提升🦔。相比之下,傳統製造業的薪資待遇很難與互聯網公司對標👵,對IT人員的吸引力明顯不足。而從IT人才角度來看,進入傳統製造業從事IT工作還意味著對單位主業的偏離,職業前景並不看好🧑🏻‍🦽。即使在南京這樣人才匯集的準一線城市,諸如南瑞繼保👩🏽‍🦰、南京康尼等行業標桿企業👩🏽‍✈️🎰,也面臨招人難的困境。IT人員進來後👨‍🦯‍➡️,能否與企業操作技術(OT)人員有效融合👁‍🗨、深度參與企業生產經營流程的數字化改造也有很大不確定性。事實上👩🏻‍🎤,從數字經濟前沿課題組對北汽奔馳、北京ABB等大型製造業企業的訪談來看🧓🏼,數字化轉型領先企業普遍反映👨‍👨‍👧‍👧,轉型過程中的關鍵性技術人才通常並非來自企業IT部門,而是來自工藝和創新部門。他們既有專業技術知識🫱🏻,又通過自學掌握IT技能,成長為OT+IT的復合型人才。當然,此類復合型人才的成長需要長時間的培育,很難滿足企業快速轉型的需要✊🏻。

    第四👉🏽,平臺中各主體間的數據共享及由此引發的數據安全問題也是製約工業互聯網發展的關鍵因素。事實上🪶,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通產業鏈上下遊企業間的數據交換共享渠道,在技術上實現並非難事,真正的製約來自客戶和供應商開放數據的意願。從客戶角度來講,重點客戶一旦接入平臺並開放數據後,某種程度就意味著企業被平臺所綁定。從生產企業角度來講🧜🏼‍♀️,企業生產的物料清單、過程控製等開放在工業互聯網平臺,一旦被競爭對手獲取,企業將無任何商業機密可言👩🏽‍🔧。

    第五,工業互聯網建設主體及網絡通信技術的選擇也存在很多現實矛盾👨‍🏭。目前,5G網絡的個人用戶版本標準已經確定🤷🏼‍♂️,但企業用戶版本標準尚未確定。內網性質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最終由誰來建設🧑🏻‍🎄?如果由5G運營商建設則必然帶來數據安全和企業商業機密的問題;如果由企業自行建設,固然會通過防火墻👩、授權🚶‍♀️‍➡️、數據加密📁🗝、物理隔離等實施多重保護👪🎮,但一旦接入5G公有雲進行數據傳輸交換,數據安全還是難以保證。

    此外💷,數據中心、(城際)高速鐵路和軌道交通等其他新型基礎設施也是製約經濟循環的重要約束。其中🏌️‍♂️,數據中心影響到數據信息處理的即時性和有效性,而現代交通體系則決定了物質流能否在信息流的引導下快速實現從廠商到客戶的轉移。

    (二)ICT產業鏈供應鏈面臨斷裂風險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隨著中外力量對比的深刻變化,大國之間特別是中美之間的博弈日趨激烈,經濟全球化受到政治因素的幹擾,來自境外的需求和供給都會因民粹主義、保護主義等政治因素而出現波動和變化。這意味著,原先在全球範圍內幾乎無障礙的市場交易和資源配置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尤其是生產環節💱,隨著專業化程度不斷提升👆🏻👱🏼‍♀️,越來越細分的產業部門及產業鏈基本上都是全球分工布局,各環節間的協同配合愈發重要🉑。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造成了產業鏈和產業生態的脆弱性,其中以半導體集成電路為代表的ICT產業生態系統顯得尤為突出🚴‍♂️。

    半導體集成電路屬於資金和技術雙密集行業🅱️。高技術門檻不僅體現在單個環節的技術難度,更在於不同環節前後端之間的高技術關聯度。例如,晶矽圓片加工精度取決於前端光刻機和光刻膠的性能👼🏼👵🏽,加工工藝流程的確定需要前後端長時間磨合驗證👨🏿‍🚒,從而形成了前端鎖定後端、上下遊高度關聯的特征。更為關鍵的是,在全球產業鏈布局中,上中遊三大模塊特別是一些重要環節都呈現集中壟斷特征⚠️。材料模塊中多種材料都呈現由全球5—6家主要廠商占據85—95%市場份額的格局𓀖,而日本信越化學等個別廠商在矽晶圓、光刻膠等多個細分領域都占據20—30%的市場份額🧝‍♀️;設備模塊的壟斷程度更為嚴重,其中最為關鍵的高端EUV光刻機由荷蘭阿斯麥獨家壟斷;製造模塊相比材料設備壟斷程度雖明顯下降🏕,但在諸如高端通用芯片設計👼🏻🧑‍🧑‍🧒‍🧒、EDA芯片設計軟件等細分市場也呈現寡頭壟斷格局。上述技術經濟特征和廠商格局✍🏿,降低了單個經濟體內自我調整的彈性🧀,也使得全球產業鏈整體處於脆弱的“刃鋒平衡”狀態。

    以美國為首的部分西方國家,通過提高關稅🎒🔷、列入實體清單、禁售產品等方式,在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間重新構築起各種貿易🐣、非貿易壁壘,致使中國產業鏈、供應鏈斷裂風險不斷加大,尤以數字技術、ICT相關產業所面臨的風險最為突出。從2018年4月“中興事件”開始,特朗普政府以強硬的方式針對中國數字技術🦹🏻‍♀️、數字經濟領軍企業實施了一系列限製。在美國推動下,歐盟、英國、日本的對華立場和行為都在發生微妙變化,並且直接體現在數字經濟領域🧢。2020年7月,英國政府宣布自2021年起禁止該國移動運營商購買華為5G設備,甚至著手拆除已安裝的華為設備🌠。英國上述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不良的示範效應,截至2021年5月30日,法國、意大利♍️、荷蘭✷、瑞典等歐盟國家先後加入了禁用華為設備的行列。在對華設備和材料出口方面⌨️,荷蘭自2019年便在美方要求下對華禁售最高端的EUV光刻機🏇🏼。2021年5月28日,日本信越化學宣布對中國大陸廠商限製光刻膠供貨🚠,雖然該舉動目前還只是企業層面的行為💆🏼‍♂️,但對比2019年12月日本斷供韓國半導體材料事件,凯捷体育娱乐也不能完全斷定其背後沒有非經濟因素的影響。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最大半導體市場,芯片自給能力整體處於較低水平,疫情沖擊帶來的全球供給能力下降將導致供需缺口的擴大及特定時間內部分品種的斷供。芯片作為信息通信技術(ICT)物質載體,一旦出現較長時間和較大範圍的斷供🆚,勢必影響中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甚至延緩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進程。而綜合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水平、疫情前中美貿易摩擦背景和當下全球疫情發展態勢等多方因素,長時間大範圍斷供情形的出現可能並不一定是小概率事件。

    (三)分配失衡引發的需求不足

    經濟循環的暢通,從根本上還受製於供給側和需求側在總量🤔、結構上的平衡。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區域、城鄉、行業發展及分配的不平衡🚣🏽‍♂️,以及由此衍生的收入差距擴大🧝‍♀️,將直接影響居民支付能力和最終需求🏊🏿‍♀️,製約生產環節產能的釋放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按照國家統計局現行的家庭收入調查🧑🏼‍🚀,被抽樣的家庭戶樣本劃分為低收入🌍、中間偏下收入🔃、中間收入、中間偏上收入、高收入五個組,每個組樣本數量占抽查量的20%🌯🥮。根據2019年相關數據,低收入組和中間偏下收入組共占40%⚂,對應的人口為6.1億人,年人均收入為11485元,月人均收入近1000元。

    上述狀況意味著,暢通國內大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面臨著需求側的重要約束⚅。工業互聯網👩‍🦱、消費互聯網能夠改善經濟運行各環節間的協同,但不能自動實現區域、行業的均衡發展,也不會自動改善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工業革命以來的歷次技術革命從某種意義上都可以看作是自動化進程和機器替代不斷推進和深化的歷程🤸🏻‍♂️☸️。數字化轉型👨🏼‍🦰、工業互聯網建設則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下機器換人的表現形式。從歷史經驗來看🙅🏼,自動化推進在消滅部分就業崗位的同時雖然也會創造更多新的崗位,但結構性失業往往不可避免。在數字經濟時代,以往處於中間層的程式化崗位更容易被替代🤫,就業結構可能呈現高收入↖️、高技能型崗位與低收入、私人服務型崗位比重同步上升的“兩極化趨勢”🐹。伴隨就業結構的調整,初次分配中勞動收入所占份額將進一步降低🧚‍♂️,在被替代行業中教育和技能水平較低、年齡偏大、無法勝任數字化技能崗位的人群將遭受更大沖擊,並導致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

    四、數字經濟助力新發展格局的著力點

    要發揮好“循環數字化”和“數字循環化”兩種機製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積極作用,需要針對前述面臨的現實約束采取相應措施👨🏼‍✈️,著力推進數字化發展。

    (一)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和工業互聯網作為加快數字化發展的重要方向,是進一步暢通經濟大循環、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要著眼於完善工業互聯網平臺生態,有機地連通特定產業部門上下遊各環節,形成產業生態體系🦋。完善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依托的產業生態體系,不僅有利於提高生產過程各環節之間的協同性,更有利於對接匹配產業鏈上下遊之間的供給需求,暢通產業生態體系內部的小循環🫠。而多個工業互聯網平臺/生態體系互相滲透、相互交織👨‍🏭,則有望在更大範圍內暢通循環🚵🏿‍♀️。除工業互聯網外🪛,還要抓緊推動5G通信、數據中心、城際高速鐵路/軌道交通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未來智能工廠🥳、無人駕駛、遠程醫療(手術)等諸多應用場景和生產環節都需要低時延、大容量、高速率的數據信息傳輸網絡作為保障,需要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作為支撐🧙🏿‍♀️,而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則是打通信息流和物質流的載體。“十四五”時期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本身就契合了世界科技產業發展潮流🧛🏿‍♂️,將為中國經濟數字化轉型深入推進、促進產業消費升級等提供基礎性支撐🦸🏽‍♀️。從短期來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還能迅速形成較為可觀的投資需求,從而為加強需求側管理提供重要抓手🍼。

    (二)強化ICT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要著眼於科技自立自強⛔,進行長遠布局,穩步實現關鍵數字技術和重要產品自主可控。一是要聚焦高端芯片生產、工業軟件研發等核心技術,加強高校科研凯捷和龍頭企業的合作攻關力度👸🏼,穩步推進核心電子元器件、工業軟件等技術突破;二是積極發揮各方作用,建立健全關鍵數字技術聯合攻關製度體系。既要發揮政府在總體布局上的統籌協調作用🔠,也要讓科研凯捷和龍頭企業深度參與體製機製設計👶🏻,確保人才和技術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三是積極鼓勵國內用戶和終端生產廠商使用自主可控數字技術產品,推動自有技術、自有產品盡快發展壯大。

    (三)強化數據治理和信息安全

    數據要素是數字經濟新模式、新業態得以運行的基礎。由於其特殊屬性🌞,數據要素既能通過提高協同性、發揮非競爭性實現更多的價值創造,也會因數據濫用侵害個人隱私🚦,形成不正當競爭,對經濟增長形成負面影響,並帶來信息安全隱患。要通過加強數據要素市場相關製度建設,以數據要素的安全、有序🤾🏼、充分流動促進產業數字化發展。一是推動數據交易的標準化工作💦,對數據質量👨‍👦‍👦、交易合同文本、數據定價機製製定統一的技術標準或參考規範👨‍🦽👈;二是推動建立合理的數據要素收益分配機製和數據權益保護立法,營造安全有序的數據流通環境🏂🏻🧑‍⚖️;三是加強數據要素市場監管,建立數據溯源追蹤機製,從製度上保障數據的合法流動和使用,保護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並加大對非法數據交易的查處和打擊力度🧑🏿‍✈️🩶,切實提升數據要素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

    (四)培育數字人才🙇‍♂️,提升數字技能

    數字人才供給和數字技能培訓不僅直接關系到數字化轉型的成敗,更會影響到收入分配格局🤽‍♀️。需要從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社會培訓等全方位入手,有針對性地加強和完善數字人才培養和數字技能提升。一是創新技能人才培育模式,推動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院等加強與企業人才培養合作,通過定點實習、訂單培養等方式👉🏼,讓用人單位特別是數字化基礎較好的企業更直接地介入數字技能人才培養⛹🏼‍♀️;二是有必要在職業教育中加強新興就業市場勞動者的數字技能培訓👩🏻‍🚀,為新興就業市場的年輕勞動者提供更好的就業保障;三是加強中低技能勞動力的數字技能培訓和職業再教育👨‍👩‍👧‍👦,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營造終身學習的社會文化。

    作者簡介

    蔡躍洲♟,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𓀚、凯捷体育娱乐蔡躍洲數字經濟研究工作室首席研究員。

    來源↪️:《學術研究》2022年第2期





凯捷体育娱乐专业提供:凯捷体育娱乐🎴、凯捷体育凯捷体育注册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凯捷体育娱乐欢迎您。 凯捷体育娱乐官網xml地圖